
韩国瑜成为了撬动历史的“核心人物”!
继岛内新闻传出韩国瑜此前在非正式场合表达了愿意担任“桶箍”,试图整合台湾“在野党”的三位“2024”参选人的态度之后。韩国瑜的前幕僚王浅秋于9月11日证实了这一消息。
但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韩国瑜担任“桶箍”的政治抉择,王浅秋也提出了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有这个必要”,二是“中国国民党怎么看”。
这个消息引发了广泛的反应和猜测。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郝龙斌表示他非常期待这一整合,并赞扬了韩国瑜的能力和信任度。他认为,整合台湾“在野党”是必要的,因为团结是取胜的关键。他指出,韩国瑜的加入将加强整合工作,帮助“在野党”实现目标。
台北市议员游淑慧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不管是柯文哲、侯友宜还是郭台铭,这三位都欠了韩国瑜一份“情”,她期待韩国瑜能够发挥黏着剂的作用,促进“在野”势力的团结。她回顾了韩国瑜担任北农总经理时的经历,当时遭受了绿营的抨击,而柯文哲并没有顶住压力来支持他,这让她感到遗憾。她还提到了2020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郭台铭的退出对韩国瑜的选情产生了影响,如今郭台铭对此表示诚恳的道歉。
对于协调的时机,著名政治评论员赵少康建议,10月中下旬是比较适合的时间。他指出,侯友宜即将访问美国,而柯文哲和郭台铭也在积极竞选,所以10月中下旬可能会有更清晰的选情,也更容易进行谈判。他强调了整合的必要性,认为如果“在野党”不能整合,就没有一个人能当选。他还提到了合作的多种可能性,强调了不整合的后果是失败。
这个消息也引发了其他政治人物的回应。柯文哲被问及是否会与其他势力合作时表示,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选民结构的复杂性,他蓝营支持者的选票可能较多,但白营不一定会支持蓝营候选人。“不管如何还是要以民意为基础”。
总的来说,韩国瑜的意愿参与整合台湾“在野党”是政治圈内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这也反映了台湾政治的复杂性和变动性,政治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博弈在台湾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韩国瑜已经“敲定”的下场决定从某种意义上已经填补完成了以国民党为首的“非绿营”与“绿营”之间的选举民调差距,甚至已经更胜一筹!
对于民进党而言,这意味着在接下里的选举中,其将被迫面临8年以来的“最强挑战者联盟”,未来几个月将是台湾政治格局发展的关键时刻,岛内媒体舆论普遍认为,台湾选举的最终结果将直接影响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制定及回归时间线。
但是有一说一,对于中国大陆而言,台湾选举的结果真的重要吗?反正蔡英文和赖清德是睡不着了...
